沉管充水量应有准确的计量,观察管体的吃水,当管体因充水缓缓下沉时,吊装船也应缓缓释放索具,保持船体的干舷高度。当管体的重量加水的重量略大于浮力时,停止充水。此时沉管处于临界状态,管内的水流动空间较大,保持沉管平衡是沉管下沉的关键,所有吊装船必须服从 指挥,同时平稳匀速释放索具。管体离支墩20cm高时,调整管体的轴向位置,同时向管内充水,保持管体稳定下沉。整管平稳沉至槽底后对水下管道进行高程、中心位置校核,均满足设计要求后,拆除吊钩绳索,回到原位准备进行第二根管体的吊装下沉。第二次沉管的方式与 次相同,管体平稳沉至槽底后对水下管道进行高程、中心位置校核,均满足设计要求后,拆除吊钩绳索,吊装船撤离施工现场,开通航道。
质量保证措施:前必须对水文、气象进行详细调查分析,选择流速较小,晴天、少雨的有利时机。机械要结合当地的自然条件、机械施工能力和习惯,尽量采用安全可靠、简单易行的施工方法。要建立 指挥、协调一致的组织系统,选用经验丰富的工程技术人员担任现场指挥、熟练的水上作业人员进行操作。沉管处于临界状态后,沉管两端的吊力较安全,高差0.2~0.4m为宜,可有效控制管内水的流动,避免管端漂起及吊力失衡现象。吊点处应设置吊扣,捆绑处均包裹麻袋或海绵,以有效保护钢管的防腐层。
沉管法在19世纪末已用于排水管道工程;20世纪初叶,开始用于交通隧道;50年代以后,由于水下连接技术的突破──采用水力压接法,并应用橡胶垫圈作止水接头,沉管法被广泛采用,并随之较快地发展。60年代后期,又出现了不设通风道,又无通风机房的第三代沉管隧道。沉管法的技术优点在于:首先,从地层条件来看,沉管隧道在地基上不受地质条件的限制,对地基允许承载力的要求也很低,一般5N/cm2左右。第二,沉管隧道的埋深很浅,并且适用水深范围较大,因大多作业在水上操作,水下作业极少,故几乎不受水深限制,如以潜水作业实用深度范围,则可达70米。第三,断面形状、大小可自由选择,断面空间可充分利用。大型的矩形断面的管段可容纳4~8车道,而盾构法施工的圆形断面利用率不高,且只能设双车道。第四,沉管隧道工期短,施工质量高,易于做好防水措施;管段较长,接缝很少,漏水机会大为减少,而且采用水力压接法可以实现接缝不漏水。第五,工程造价较低。因水下挖土单价比河底下挖土低;管段的整体制作,浮运费用比制造、运送大量的管片低得多;又因接缝少而使隧道每米单价降低;再因隧道顶部覆盖层厚度可以很小,隧道长度可缩短很多,工程总价大为降低。第六,具有很强的抵抗战争破坏和抗自然灾害的能力。在战争条件下,一颗 制导炸弹或巡航导弹就能摧毁一座坚固的大桥,不仅桥梁自身的交通中断,并且阻塞江河海港航道。而水下隧道却能安然无恙。第七,国内外的沉管隧道技术比较成熟。沉管法的适用范围:水道河床稳定和水流并不过急。前者不仅便于顺利开挖沟槽,并能减少土方量;后者便于管段浮运、定位和沉放。
24小时服务热线:159-9519-3388
|